【常德古今风华之八】陈飞龙:枪林弹雨中的不屈脊梁
来源: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杨亮 时间:2025-07-04 14:46:21
编者按:常德,靠着沅江澧水,自古以来就是做生意的好码头,一直很热闹。建国后,常德更厉害了,“粮仓”“烟都”“纺城”“酒市”这些名头响当当,发展得越来越好!这座城,既继承了老商贸的实干精神,留存着烽火岁月淬炼出的英勇无畏气魄,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活力。《常德古今风华》带大伙翻翻老账本、唠唠新变化,瞧瞧咱常德的前世今生!
1943年深秋,湘北大地寒风刺骨。德山阵地上,一位黄埔出身的将军撕碎日军劝降书,对官兵吼道:“德山就是坟墓,死也要面朝常德!”三日后,他在盖家冲的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35岁。他就是国民革命军第58军新编10师代师长——陈飞龙。
陈飞龙,字绍平,1908 年出生于湖南岳阳,1929年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炮科,从此开始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军事生涯,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40年,他担任第58军新编10师代理师长,并率部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1943年11月,日军集结7个师团10万兵力扑向常德,企图摧毁中国军队在滇西的反攻。11月19日,一道急令传到衡山:陈飞龙部即刻驰援常德。
“丢掉所有包袱!七天必须赶到!”陈飞龙的声音斩钉截铁。官兵们背着三十斤装备昼夜兼程,脚板磨出血泡就用破布裹紧,饿了啃生米,渴了喝田水。11月27日,第九战区急电如血:“立即攻占德山,打通常德!克服万难完成任务!”79此时德山已被日军重兵占据,陈飞龙望着地图沉默片刻,突然一拳砸在桌上:“今夜强攻!”
次日黎明,新编10师如尖刀插向德山。日军调集千余援兵疯狂反扑,阵地七次易手。战至29日,盖家冲阵地上只剩残兵百余人。警卫员跪求师长后撤,陈飞龙却夺过机枪冲出战壕:“这里就是黄埔生的坟墓!”突然数发子弹穿透他的胸膛,将军身躯如山崩般倒下,手中仍紧握打光子弹的枪。
将军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晋他为陆军少将。当他的灵柩运抵长沙,万人空巷。白发老妪挎着竹篮,将煮熟的鸡蛋轻轻放在灵车上;学生们举着“还我将军”的纸幡,哭声震彻湘江。如今在岳麓山苍松翠柏间,陈飞龙将军墓静对东方,仿佛仍在守卫着他深爱的山河。
常德会战纪念馆新增的“英烈墙”前,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孩子踮脚抚摸陈飞龙三个鎏金大字。讲解员轻声讲述着将军最后时刻仍向前冲锋的姿态,有孩子忽然举起右手敬礼。阳光下,墙上的名字与童真的脸庞交叠,仿佛在告诉将军: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后人从未遗忘那段血与火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