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今风华之五】柴意新:常德烽火里的不屈忠魂
来源: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杨亮 时间:2025-06-28 08:25:26
编者按:常德,靠着沅江澧水,自古以来就是做生意的好码头,一直很热闹。建国后,常德更厉害了,“粮仓”“烟都”“纺城”“酒市”这些名头响当当,发展得越来越好!这座城,既继承了老商贸的实干精神,留存着烽火岁月淬炼出的英勇无畏气魄,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活力。《常德古今风华》带大伙翻翻老账本、唠唠新变化,瞧瞧咱常德的前世今生!
1943年12月3日凌晨,硝烟笼罩常德城。
国军第57师师长余程万召集残存军官,声音沙哑:“全师八千人只剩三百,必须突围。谁愿留下掩护?”会议室一片死寂,无人抬头。突然,一个身影挺立:“师长,让柴某留下!我在此死守,城在我在!”他是柴意新,少将团长。
柴意新是四川人,从小就听老辈人讲岳飞抗金、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故事。长大当了兵,他总跟手下的弟兄们说:“咱们吃的是百姓的饭,拿的是国家的枪,鬼子打到家门口,拼了命也得把他们赶出去!”那年冬天,日军集结重兵扑向常德,柴意新所在的部队接到死守的命令。出发前,他给家里写了封信,只说了句“等打跑鬼子,再回家看你们”,就把信纸揣进了贴身口袋。
战斗打响后,常德城像被暴风雨困住的小船。柴意新带着士兵们守在城墙缺口,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阵地丢了再抢回来。有个新兵吓得直哆嗦,他一把拽过小伙子:“怕啥?咱们死在这里,子孙后代就能抬头做人!”日军的炮火把城墙轰得七零八落,他的胳膊和腿都挂了彩,还咬着牙指挥部队。
打到第16天,全团只剩几十个人,弹尽粮绝。柴意新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把剩下的弟兄叫到身边:“咱们川军从来没孬种!跟我冲出去,能杀一个鬼子,就赚一个!”最后一次冲锋时,他冲在最前面,子弹穿过胸膛也没停下脚步,直到倒在离日军指挥部不到50米的地方。
后来人们收拾他的遗物,那封没寄出的家信上沾满了血,但字迹还能看清。常德百姓都说,柴团长就像城头上的一盏灯,哪怕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直到油尽灯枯,也没让黑暗把这座城吞没。
每年清明,民众自发前往“柴意新将军殉国处”纪念碑敬献鲜花,寄托哀思。柴意新将军的英勇事迹还被编入当地的教材,在课堂上传授给莘莘学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同时,借助网络祭扫、云祭扫等现代便捷方式,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跨越距离,向柴意新将军表达敬意与追思。常德抗战纪念馆还会不定期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将柴意新用过的遗物精心陈列,搭配详实的文字介绍和影像资料,让参观者仿若穿越时空,目睹将军当年的战斗英姿。这些纪念方式,如同接力棒,让柴意新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相关信息:
频道推荐
【常德古今风华之六】许国璋:死守常德门户的“铁血硬汉”
- ·【常德百件事之六】常德城下的硝烟 1928年第六次毁城之劫
- ·【常德古今风华之五】柴意新:常德烽火里的不屈忠魂
- ·【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彭士量:不打退日军绝不后退一步!
- ·【常德百件事之五】徐溶熙苏维埃,湘西北第一个“咱穷人的政府”
- ·【常德百件事之四】沅澧惊雷:文甲起义打响湘西北第一枪
- ·【常德古今风华之三】常德高腔:从田间吆喝到非遗舞台,一嗓帮腔惊艳
- ·【常德百件事之三】1926年袁祖铭叛乱烧到常德 战火里常德人骨头
- ·【常德古今风华之二】船工号子:过滩全靠吼,船板抖三抖
- ·【常德百件事之二】常德支部那盏油灯硬是亮 烧红了湘北半边天
- ·【常德古今风华之一】常德人都爱听的丝弦!00后听了都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