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历史上的今天(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康熙皇帝驾崩、我国首座悬索桥海湾大桥竣工、澳门回归祖国)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戴坤利 时间:2024-12-20 08:25:07

在1260年前的今天,0753年12月20日 (农历冬月廿一),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阴县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在291年前的今天,1722年12月20日 (农历冬月十三),康熙皇帝驾崩。

康熙皇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中国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康熙

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康熙拒绝将治河谕旨编撰成书时说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习惯上以年号称之为康熙。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为缔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为,成为中国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拜当代影视传媒所赐,他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帝王。

康熙以八虚龄践柞,其时前辈留给他的是一个庞大而危机四伏的江山,对清朝的效忠尚未形成习惯,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显现或将要显现;在朝廷内部,“强人政治”的时代尚未过去,鳌拜等大臣独断专行,已形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这样的时代,正呼唤一位政治巨人的出现,来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康熙以他日后的文治武功证明了,他很好地承担起了这一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在康熙早年的成长中,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各方力量的制衡,努力为康熙亲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当康熙在1667年开始亲政之时,发现专横的顾命大臣鳌拜已成为他乾纲独断的最大障碍。两年后,康熙设计将鳌拜及其亲信一网打尽,从此独揽大权,这是康熙一生成功的起点。

其时,南方的“三藩”又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三藩”是分封在南方的三个藩王,均为明朝降清将领,在打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三藩”中以吴三桂为首,握有重兵,渐有成为割据势力之势。康熙在“削也反,不削也反”的判断之下,于1673年下令削藩。吴三桂立即造反,打着恢复汉人天下的旗号,一度将战火烧及南方的半壁江山。康熙在这场战争中初步显示了军事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果断机智,成功策反了王辅臣等人,用了8年时间终于将叛乱平定下去。

接着,康熙乘胜利之势,派施琅率水军跨过台湾海峡,攻灭台湾郑氏政权。这是中国古代渡海作战的经典一役,清除了明朝最后的残余力量。台湾作为“东南数省之屏障”的作用也从此得到中央政权的重视。

在中国内战的同时,俄国人正在沿着西伯利亚的据点一步一步地向东推进,占据了清朝龙兴之地——黑龙江流域,第一次成为中国北方的威胁。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便将目光投向这里。1685年,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的配合下,取得了雅克萨战役的大捷。康熙接受了沙俄使臣的求和,随后签订了《尼布楚和约》,划定了两国东部边境线,此后一个半世纪里,两国基本保持和平。

但北边的威胁除了新出现的沙俄之外,还有旧有的蒙古分裂势力。当时的蒙古已分为漠南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已归附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则维持半独立状态。在康熙一步步统一中国内地的同时,漠西蒙古出了一位枭雄——噶尔丹,也正在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噶尔丹具有成为一位努尔哈赤式英雄的诸多要素,但他不幸运,碰上的对手是康熙领导下蒸蒸日上的中央王朝。尽管在1690年曾一度进逼到离北京仅700余里的地方,但终于在乌兰巴通一战中败于康熙之手。1691年,康熙召集蒙古诸部王公,主持了“多伦会盟”,加强了满蒙联盟,直接目的是孤立噶尔丹,但蒙古族也从此得以在清朝的统治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此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迫使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中死去。清朝在中国北方漫长边境线上的统治,从此确立下来。

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重新纠集了余部,在1717年进军西藏。康熙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役中,同样赢得干净利落,他在1720年派军入藏,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稳定了对西藏的宗主权。

在上述一系列战争的同时,康熙通过正确的国内政策,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走出多年战乱的浩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他比较重视民生,亲政不久,便废除了满洲贵族“圈地”的弊政。六次南巡以视察水利工程,并修治永定河等河道。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减免全国赋税,并在1712年国库充实的情况下,规定“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即以现有人口为基准,以后增加人口都不再增加人头税,此举以及其继承人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对中国人口的猛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康熙在位期间钦定了《大清律》,条目之多刑例之全,都可谓集中国历代律法的大全。在科举制度方面,除了常规的八股取士之外,康熙增设了博学鸿儒科,采用考试与举荐相结合的方式招揽人才。在平三藩之乱期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颁布了捐纳制度,凡地主士绅子弟,只要缴纳一定的“捐钱”,便可得到较低等的官职,捐纳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科举制的一种补充。

康熙帝本人多才多艺,除了精通儒家学说之外,还对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等方面有浓厚兴趣,热心向西方学者学习相关知识。他在位期间,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他在位61年,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康熙之治”,是“康乾盛世”的开端。

收复台湾之后,康熙曾一度开海禁,但他晚年又重新实行“禁海”政策,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清代“文字狱”始于康熙时代,不过最热衷于此的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康熙时代的笔墨官司还不多。在康熙晚年,由于在立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导致诸子联结朝臣争位,朝政一度出现混乱局面。这些,都是康熙少数令后人指摘的地方。

但康熙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不宜被过高估计。首先,无论是平定三藩的战争,还是平定噶尔丹,或者是收复台湾的战争,康熙都是以一国之力对付一个地方力量,虽然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改变宏观的历史格局;而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也只是沙俄一个具有冒险性质的团体,远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国内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但他的政策缺乏创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现,也与他所处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关,具有战后恢复性发展的性质。而且,康熙本人热爱数学、自然科学、西方技术,却没有将之向全国推广的热情,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大规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机。

总的来说,康熙是一个有成就的帝王,但并非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大势的人物。他对历史的实际影响可能略逊色于他的名气。他在这个100帝王排行榜中居第36位。

点评:满清以12万人的八旗兵,征服了拥有上亿人口的明帝国。在创造了这一历史罕见的奇迹之后,清朝初期的统治者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意识之中。确立满清在全中国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便是康熙皇帝执政的核心任务。康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使清政权既获得了儒家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感,又保持了满人尚武和开拓进取的特点。


1995年12月20日 (农历十月廿九),我国首座悬索桥海湾大桥竣工。

1995年12月20日,由江泽民总书记奠基、铁道部大桥局三处承建的我国首座现代化大型悬索桥——海湾大桥在汕头竣工。

海湾大桥位于汕头经济特区汕头港东部出入口妈屿岛海域,南接深汕高速公路,北连汕汾高速公路,由悬索桥和南北引桥组成,全长2500米,其中悬索桥主跨跨径为452米,悬吊的加劲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比加拿大赫德森霍普桥还长200余米,为当今世界同类型结构桥梁跨度之冠。桥净宽24.2米,高50.3米,可通行5万吨级海轮。


1999年12月20日 (农历冬月十三),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交接仪式后,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这是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升起。

[责任编辑:戴坤利] 标签:12月20日 历史上的今天 唐代高僧鉴真 康熙皇帝 悬索桥海湾大桥 民生在线
声明:注本文转载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民生在线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
发表日期:2015/01/22 18:03民生在线网友: 127.0.0.1

留言内容....

回复:留言回复...

义祥红木
发宅乡墅
常德西湖温德姆花园酒店
松果装饰
汇美整形

图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