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付华的选择与坚守
来源:常德市企业联合会 责任编辑:戴坤利 时间:2025-01-21 10:11:00
人生七十古来稀,年届古稀的袁付华却无一点古稀老人之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走路一阵风,办事风风火火。
袁付华经营着一家中小企业,企业主要从事工业类烟草机械零部件生产加工,为常德烟机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他经营的这家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会员单位。33年了,企业成了袁付华的一部分,企业也如同袁付华一样,健康地成长,发展,生命力旺盛。
人生需要选择,人生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人生也需要坚守,没有坚守就没有自己。回望70年风雨人生路,袁付华有怎样的选择?又是如何坚守的?在选择与坚守之间如何演绎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慢慢走近袁付华。
因缘际会错过了戎装,却成了乡村优秀基层干部。
绵亘长岭岗一侧的是碧绿如玉的水库,平坦乡道旁有着清新的花草,远处不时飞来的水鸟正结伴游弋、觅食嬉戏,错落别致的农屋伫立在山水之间……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态画卷正悄然展开,这里正是袁付华的家乡长岭岗,也是他峥嵘岁月的源头。
1971年,袁付华17岁。聪明好学,手脚勤快,浑身上下一股子干劲的他被组织看中,让他成为了长岭岗公社生产队的一名会计。袁付华会计工作上手很快,不久又被推选为生产队长,继而组织考虑将他作为青年干部候选人才培养。
初中毕业时,袁付华就做过从军梦。正值少年的他十分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一边是组织上的看重,作为干部培养对象;一边是从军梦。袁付华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他思忖再三,最后向组织明确了个人意向。组织上挽留他但也尊重他的想法,给予他一定的选择空间。这令袁付华很欣喜,积极准备着入伍体检。可惜接连两次体检合格后,最终都因为一些缘由让他与入伍擦肩而过。那阵子他一度很失落,但再怎么失落他也从未选择自暴自弃,而是一边开展工作一边重新思考人生志向。他最终还是想明白了,他选择留下来!留在广袤农村,和乡亲们一起甩掉穷帽子,闯出一条路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1976年,工作表现优异的袁付华被组织推荐至常德县农学班进修。勤学敏行的人从不缺机会。一年有余的学习让他迅速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学校考虑将当年唯一的留校指标给他。若说此时未有丝毫动摇那肯定是假的,可他还是选择返回偏僻山乡,因为那里更需要他。
返乡后的袁付华学以致用。他买了两斤甘蓝型油菜籽亲自育苗后分户移栽,运用县农学班学到的技术和知识去地头考察,他一心扑到农业知识、种植栽培技术研究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油菜长势喜人,几十亩油菜地收成共计 6000斤,创造了亩产150斤的佳话。大龙站镇对长岭岗公社大加赞赏,邀请他到镇政府介绍经验,长岭岗公社广播站循环播放先进经验的录音,至此一炮打响工作新局面。
1979年3月,袁付华通过党组织考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下半年升为长岭岗大队大队长,与此同时举国上下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他一头扎进这片热土,干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1983年,他被推举为长岭岗大队(村)支部书记,并在全县百名支部书记比赛中荣获“优秀支部书记”称号。
“农村干部当得好,企业未必做得好”,这张标签得撕掉。
1983 年农村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人民公社淡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开始兴起。村子能搞啥呢?袁付华闷头一想,需求决定出路,全国搞建设,而建设离不开精灰、石灰、杉木等原材料,于是说干就干,300亩杉木林建成了,此举不仅化解遗留债务危机,也再度让长岭岗村走在了兄弟村前列,备受上级党委好评,上级党委召开大会点名邀请袁付华介绍经验。
1991年,上级部门嘉奖并提拔袁付华出任长岭岗乡企管站站长。说是提拔,其实是希望他收拾乱摊子以重整旗鼓。当年乡企管站所谓的精灰厂、石灰厂已逐渐被市场淘汰,企业一副破败景象。1985年建成的常德灯头厂虽初具生产力,但它依附的某灯炮厂却正濒临倒闭。一批工厂技术人员眼看这般形势,早已自行解散而另寻出路。
面对“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的“三无”境地,有人断言“优秀的支部书记做不来企业管理”。袁付华认准一个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1992年,原灯头厂更名为常德烟机配件厂,由此正式拉开袁付华的创业序幕。
为解决筹办企业的资金,袁付华数次报告上级申请救济金。那年头财政吃紧,政府分3批才得以将款项拨下,加上他动用各方关系筹措的资金,共计凑得35万元周转金;为找回已下海的技术人员,袁付华先后多次辗转广东佛山、顺德、南海等地寻人,找到他们后与其推心置腹的谈经营设想、论决心勇气、聊梦想未来,技术员们为袁付华的胆识视野、格局魅力所感染,最终答应与他一道返乡置业;为寻找最新技术设备,他多番打探前往沿海地区学习取经,投入设备更新;为寻求市场合作,他再次拿出他待人处事的能力,用真诚赢得东莞某机械制造公司和常德烟机配件厂的信任和支持。
两年过去,企业历经个中曲折逐步有了起色,从最初不到30万元经营产值发展至120万元,且势头正盛。1996年时,常德烟机配件厂年产值已达600万元,这规模在当年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来中已然是奇迹。当初那句断言早已不攻自破,被贴的那张标签自然得撕掉。袁付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村干部当得好,企业一样干得了”,不仅干得了,还干得不错。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来,他将继续卯起劲来为家乡再创佳绩。选择是一种智慧,而发展也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私企大量涌入,给乡镇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正所谓“河有两岸,事有两面”,集体企业的劣势于20世纪末初显端倪,企业的自主权面临被“捆绑”。一场自上而下的企业重组改制春风也吹到了长岭岗,袁付华再次面临重大抉择。
要不自己当老板,放开拳脚大干一番?农村基层干部出身的袁付华并没有小农意识,他还记得当年立志要“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他深知整个长岭岗乡还不富裕,项目不多,老百姓没什么门路,企业如若发展壮大,对当地经济还会有带动作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这片热土上生活成长几十年,各位父老乡亲早已将他视为长岭岗的顶梁柱。
2000年,袁付华把心一横,和几个人一合计,出资 60万元一次性咬牙买断了企业的债权、债务,公司就此更名为常德长岭烟草机械配件有限公司。这么多年过去,袁付华无数次再回想当初这个选择,内心依旧澎湃。改制使企业如沐春风,自主权使公司焕发活力。市场需求扩大,生产投入和固定资产每年大幅度增加,企业效益迅速攀升,对国家的纳税也成倍增加,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周边乡亲带来了近百个就业岗位,昔日拼死累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且收入可观。
选择依旧无处不在。2009 年,伴随企业发展扩厂需求提上日程。经研究讨论,企业需新增厂区至少9亩多,这9亩土地从哪儿来?乡亲们居住在此一辈子,征用他们的宅基地和部分良田?且不说这土地性质变更问题,让厂区周围的乡亲们搬离居所真是情理难容啊,可如若不去扩厂,阻碍企业发展势必影响员工收益,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也是本地乡亲啊!这一道道问题化为数番矛盾,使得袁付华数日辗转难眠。
直至2009年9月28日,新机遇终于出现。当天袁付华代表乡企业办去县里参加县工信局组织的统计大会。县领导一直很关心长岭烟草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的发展,会上得知他正面临扩厂难题,立马透露给他一个好消息:鼎城开发区(现高新区)灌溪工业园正在招商引资,不少大企业都计划搬迁至灌溪工业园。听闻此消息,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立刻让袁付华眉头有所舒展:灌溪是工业强镇且紧挨市区,市里对工业园区发展很重视。园区主要集中机械装备制造业,距合作企业常德烟机4公里,离长岭岗车程不到20分钟。如此天时地利,此时不决更待何时,当下决定整体搬迁,但眼下还欠“人和”东风,袁付华随即通知企业内部人员开会并火速往回赶。不愧是同舟共济的集体,企业内部意见分外统一,全员一致通过公司搬迁至灌溪工业园的决议。
2013年底,在新厂区顺利建设的同时,公司分批搬迁至灌溪工业园。搬迁后顺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企业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发展。2015年,公司开始推行数字化管理,实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极大地集成企业资源,提升了运转效率。2018年,公司更名为常德长岭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岭机械)。至此,袁付华带着长岭岗的乡亲们拼出了一片新天地,长岭机械这块牌子也带着乡情走出乡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
谈及30多年的经营管理,不免总有人问袁付华: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可在袁付华看来,自己并非是多大的企业家,长岭机械的规模比起产值动辄上亿元的大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只是这么多年,他遇事总有个信念: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是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且要重视想出好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才。袁付华经营长岭机械一直将识人用人摆在第一位,他认为:专业人做专业事,将人才放在合适位置,平衡权、责、利三边关系,企业才更可能良性运转。除经营企业外,袁付华也一直在积极参与乡村基层建设与治理,并不断向他人传递“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积极信念。
2010年,长岭岗乡党委张书记上任后发现当地村民沿街搭了200多个棚子违规占道经营,如此一来,不仅阻碍交通,还影响人身安全。张书记认为当下急需进行一次街道整顿,首先从拆棚子入手,但万万没想到,当她在全乡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时,会上全员沉默,无一人赞成。大家都知晓拆棚阻力极大,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前不久有两户村民就为拆棚之事闹得不可开交,这档口提议无人响应实属正常。
正当张书记不知从何下手时,有人向她推荐了袁付华。
张书记随即请教袁付华,未曾想袁付华果然与众不同,毫无迟疑当面表态将全力支持工作。袁付华分析说:“拆两个棚与拆200个棚不是一回事。拆两个棚难,拆200个棚容易,两个棚难免有针对个人之嫌,且会触动个别人利益。拆200个棚,则是为了大局,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全乡建设,最终成果全员共享。”袁付华主动要求参加拆棚小组,制定方案,带头去做工作,结果第一天就拆掉100个棚,3天内200多个棚全部拆除。有几位闹事者意图挑起纠纷,袁付华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此番行动能够顺利开展,令张书记对袁付华满怀敬佩之情。二三十年乡村基层工作经验使得袁付华处理村民纠纷很有一套,他直言处理时要讲方法,懂得村民实际困难。为回报乡梓,在乡村治理建设中,袁付华不仅出资建设乡村乡道,更是亲自出面协助乡政府处理难以调和的乡邻矛盾数十起。处理过程他不偏不倚又兼顾情理,处理结果也服众,比如困难群众有错,他会秉公处理,但在生活上他会默默给予其物资资助。有个别特困户他甚至连续资助了10多年。与此同时,袁付华也会借助纠纷处理不时为乡亲们普及法律常识,让乡亲们知法守法,为推动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尽自己的一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走稳一点,走远一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网络上曾有段很火的对话,一位著名的外国企业管理者问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外国企业花了120 年做到全球行业第一,中国企业只花30年就成了?中国企业家回答:其实中国企业也用了100年,因为中国人是勤劳奋斗的民族,员工每日工作时间基本在18-20小时,所以我们用了30年做了外国企业100年才做成的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民族会影响个人,而企业家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乃至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
袁付华面对采访曾无意间透露自己从未睡过懒觉,尤其是办企业以来,每天清晨就起床洗漱。他风雨无阻地坚持晨间锻炼,再在工作群分享一段充满正能量的“微语言”。开会总是提前5分钟到场,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他这些持续性自律行为正体现了优秀企业家勤奋、坚韧、自律的品质。在年少求学时,袁付华记得整个学校就只有两名老师,没有教材,只能借书共读,家庭条件困难者甚至还要向老师说情才有机会接受教育。童年艰苦的求学环境让他更致力于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教育事业,捐款教育基金会,救助特困师生等。
袁付华做事稳健,认为企业发展要行稳致远。截至2024年,他经营的长岭机械少有负债行为,为省、市“守合同、重信用”协会成员。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袁付华也很重视关怀员工,不间断给员工提供培训,为晚班员工提供免费晚餐,提高家庭生活困难员工的生活补贴,早在2002年,他就未雨绸缪地为公司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以解决员工养老问题。
当年带领乡亲们种油菜创造奇迹的小伙子,几十年来,从农民到干部,再到企业家,他的选择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但他也一直坚守着,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家乡,造福乡亲们。袁付华说:走稳一点,走远一点。我还要坚守几年,给下一代一个更高的起点。
袁付华,男,汉族,1954年生,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岭岗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先后任大队(村)支部书记,乡企业办主任兼机械厂厂长。现任常德长岭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鼎城区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十五届人大代表,常德市第六届人大代表、鼎城区工商联合会第五、六届副会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企业家”。2008年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常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胡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民生在线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