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常德百件事之九】1937年的常德 烽火中的转运枢纽与民心堡垒

来源: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吴思奇 时间:2025-07-07 14:50:35

编者按:说起咱常德,那可是沅水边上扎了根的老城,烟火气十足。祖祖辈辈的故事能从河街摆到太阳山。今天,我们将一同拨开岁月的烟云,探寻那些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大事。

1937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烟席卷中华大地,三湘四水间的常德城,悄然肩负起历史的重托。这座依傍沅澧双江的古城,因“西连川黔、东接洞庭”的咽喉地势,成为维系华中与大西南的“转运枢纽”,在战火中谱写出军民同心的壮歌。

沅江与澧水在常德城下交汇,如同大地伸展的双臂,托起了抗战时期的“水上生命线”。每日天未破晓,沅江码头便响起竹篙叩击船舷的脆响,百余名船工喊着号子将满载粮食、弹药的木船推离岸边。他们熟知每处暗礁的位置,却摸不透日军侦察机何时会从云层中窜出。陆路的川湘公路同样昼夜轰鸣,笨重的道奇卡车与独轮车队在青石板路上碾出深痕,车轴转动声与战马嘶鸣交织成独特的抗战乐章。

当第74军的军旗插上德山炮台,常德百姓便自发打开家门。西洞庭湖畔的郭家大院腾出五间厢房作临时医院,老人带着媳妇们昼夜赶制绷带,用印染手艺将土布染成止血用的灰蓝色;城东的福音堂改作弹药库,神父与信徒们轮流值守,将《圣经》与手榴弹藏在同样的木箱里。最动人的是常德青年的血性——中学教师陈先生带着27名学生报名担架队,在某次空袭中用身体护住伤员,至今沅安路老墙上还留着他当年写的标语:“一人送一担,鬼子退千山”。

▲德山二中碉堡

硝烟散尽的常德城,至今仍留存着抗战的印记:抗战纪念碑上,铭文诉说着当年的悲壮;河洑古镇的老人们,还能哼出当年鼓舞士气的《沅江船夫曲》。这座在战火中涅槃的城市,用江水般的韧性证明:当千万双手紧握在一起,任何天堑都能化作通途,任何苦难都将孕育出新生。

今日漫步沅江堤岸,夕阳为古老的码头镀上金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船工号子、担架脚印与枪炮余温,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最坚韧的精神图腾——它告诉世人,真正的抗战力量,从来都藏在市井烟火里,熔铸在百姓脊梁中。

[责任编辑:吴思奇] 标签: 常德百件事之九 1937年 常德 转运枢纽 民心堡垒 民生在线常德
声明:欢迎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民生在线”和作者姓名。如若违反,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请发送至邮箱:416372203@qq.com
义祥红木
发宅乡墅
昊宇门窗
常德西湖温德姆花园酒店
美年大健康
松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