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杯】“知青岁月”征文作品:难忘的知青往事

来源: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刘传琨 时间:2020-11-09 15:49:01

七月,骄阳似火,七月,阳光撒满大地。一天,我正漫步在车水马龙的县城街头,突然接到一位友人电话,说看到城头山视察正在举办“北大荒”杯“知青岁月”征文启事,问我有没有兴趣写点知青文章。放下手中的电话,思绪一下就回到了当年下乡的那块既陌生又熟悉、令我无法淡忘的土地。将近四十多年的岁月它已离我很远,四十多年的思念它又离我很近。那段知青生活更是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就如同一团团五彩的云朵萦绕在我的脑海,而这五彩云朵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艰辛的、难以忘怀的精彩故事,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履历……

艰苦磨练

1973年,那个难忘的金色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伴随着喧天的锣鼓、飘扬的红旗、激情的口号,高中毕业不到17岁的我,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手提简单行囊来到县委门前集合,然后乘车被送到了镇坪县双河公社三联大队大江头生产队插队落户,成为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与我一同到那插队落户的共有八人,四男四女。我们当中最大的不过18岁,最小的仅有16岁。从此开始了我三年多的知青生活。当时,由于年龄还小,也未曾经历过劳动的艰苦,所以也没细想之后的路有多么的难行和漫长,只是觉得自己的前途、理想就像一个个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在哪里。今天,当我重新回顾那段知青生活的时候都难以置信,我是怎样走过那段艰难历程的。

先说下乡时的“住”。我们那一届的男知青住在生产队小礼堂后面的小阁楼里。说是小阁楼,其实是矮小简陋的杂物间,夏天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头顶上,仿佛置身于蒸笼当中,冬天北风从屋顶直接灌下吹在身上。最麻烦的事情要数上厕所了,厕所里边就是一个四方坑,坑上面架着两根树干,好一点的可能钉有两块木板。如厕时精神需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一不小心随时有掉下粪坑的可能。三年多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次说下乡时的“吃”。下乡的头一年,我们每人每月可获得县里的10元钱补助,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不错的待遇了,不足部分则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补足。米(油)是自己通过一年的劳动在生产队里记工分到年终分红时挣来的;菜是生产队分给我们的自留地自己种得的;柴则要到十多里路以外的生产队集体山林去砍;肉在当时则难以吃到。青黄不接的季节里经常是辣椒酱送饭,家庭条件好一些的知青可能会得到家里的资助,有钱买些肉来改善伙食,或找理由回家吃一顿大餐。我家因兄弟姐妹多并不富足,一年到头很难吃上一顿肉,最乐观的情况是等到生产队年终分红时领到属于自己的钱时,才有机会饱尝一顿肉香。而当吃上这样的肉时,感受特别的深,肉也特别的好吃。

再说下乡时的“劳”。如果说日常生活中吃住的困难可以用时间来慢慢适应的话,那农村艰苦繁重的劳动却是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来承受的。不是农忙的季节里,劳动的强度还勉强可以接受,如挖土、整地、挑粪、割草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正常的工作劳动,大人们一天劳作下来可记1个工分值,我们知青由于年龄小,力气小,同样一天的劳动只记0.8个工分值。我所在的大江头生产队工分值的价值也是比较高的,1个工分值是5角钱,也就是说我1天的劳动所值是4角钱。

三年多的知青生活中,最苦最累的要数“双抢”季节,也就是常说的夏收夏种季节。生产队最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双季稻。时值七八月,正是酷暑时节,顶着烈日的暴晒弯腰割稻谷,打谷时使劲地脚踏打谷机,而后还要挑起100多斤重的稻谷在窄小弯曲滑溜的田埂上晃晃悠悠地挑回生产队;插秧时双脚踏入水田就如同踏入一盆热水。夏收夏种的时候,也是我们穿着最简单的时候。为了方便劳动,当然也为了省事,我们经常只穿一条大短裤,光着膀子,肩上搭一条擦汗用的毛巾,一副十足庄稼汉的模样。忙完夏收夏种,每个人的背脊都要脱几层皮,人也消瘦了一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也学会了坚韧和适应。

农科启迪

最后说说下乡的“趣”。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也不乏一些令人高兴、愉快和积极追求向往的乐趣,那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同公社农技站的技术员一起钻研农业科学知识。当时,全国各地正在推广杂交水稻,我们县也不例外,也在探索杂交水稻的科学种植技术,我所在的农科小组就承担了许多由公社农技站的科研人员带来的试验任务。劳动中我们经常和农技人员在一起,试验田里有我们辛勤劳动流下的汗水,简易实验棚里留有我们仔细观察的足迹,打谷场上有我们一丝不苟、认真统计、详尽分析的身影。由于我们岀色的工作,许多试验结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公社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也因工作成绩显著而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当时和我们一起搞各种试验的农技站长后来还当上了我们县的县委书记。农技人员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与天斗、与地斗、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影响了我,以至于在几年后的高考志愿填报中,我毫不犹豫地以第一志愿报读了一所农业中专学校,也由此决定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从事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这给我人生的道路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会打油茶

三年多的知青生活里我还学会了一门手艺——打油茶。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是一个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打油茶则是回族同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谁家有客人来了,一进门就是先打油茶来款待,然后才是弄饭菜。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特别是晩饭后既无电视又很少有电影,空闲之时,人们就三五成群地串门,一边打油茶,一边拉家常,讲故事,说笑话。我也经常到比较要好的几个当地同龄青年家中串门喝油茶,通过不断地实习操作打油茶的全过程,久而久之,我也能打出一锅锅香味十足、美味可口的油茶来,这样的好手艺一直保持四十多年不变味。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们从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步入到了年过花甲的老年,无情的岁月将皱纹刻在了我们的脸上,白发也布满了我们的双鬓。

我们这一代,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我们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赶上了十年“文革”,经历了回城的艰难择业,承受了“下岗”的煎熬。但是,知青的经历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历练,使我们能正视任何困难而变得更加坚强;知青生活练就了我们朴素、善良、乐观、敬业、永不认输、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知青生活是我们直面人生的力量源泉。

如今,我们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了,面对这一代的青年人,我们希望他们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多具备一些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峥嵘岁月、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所赋予我们的一种资格。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艰辛的昨天,更加幸福地品味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作者:张远翠

主办单位:澧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澧县阅读与写作学会、澧县茗酒荟品牌运营管理中心

合作媒体:民生在线、城头山视窗、中外阅读与写作、茗酒、澧县在线、澧州大事件、澧县网、津澧大视野、澧县焦点、沅澧头条APP

[责任编辑:刘传琨] 标签:“北大荒”杯 知青岁月 征文 民生在线
声明:欢迎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民生在线”和作者姓名。如若违反,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请发送至邮箱:416372203@qq.com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民生在线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
发表日期:2015/01/22 18:03民生在线网友: 127.0.0.1

留言内容....

回复:留言回复...

义祥红木
发宅风水
海贸国际
松果装饰
汇美整形
湖南永洁建材有限公司(恒洁卫浴)
诚鑫

图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