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石公桥

来源: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戴坤利 时间:2022-08-26 11:07:58

一位名人说过:爱国心是人类最崇高的心灵!那么我认为思乡情是人们最幸福的情感。

我的家乡石公桥镇在湖南省常德市北郊那美丽的太阳山下。石公桥得名于宋代,据县志记载: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当年“经张公渡过柳堤至周家店,弃程而率之”,那时的张公渡即石公桥的前身,柳堤即柳垱东大堤。当年的张公渡属洞庭湖西岔,东南湖面开阔,烟波浩渺,渔帆穿梭……西北万顷良田,千亩稻浪,千亩棉白,境内鱼塘星罗棋布,美丽的水乡风景如画。据说后来当地石姓族旺,即有所谓“十室同居,百狗同槽"之说,石姓族中出了个名人,捐银千两,修了座独孔石桥、取名石公桥。这便是家乡石公桥这个名字的来历。

石公桥——太阳山下的梦里水乡

家乡石公桥算不上什么风景名胜,但那里也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据说那座石桥建成之后,经战乱与洪灾的破坏和年代久远被泥沙淤积淹没,后人又在原桥址上加造了一座岩桥。那时石公桥街道就横跨在湖岸上,两边是用木板、竹排搭建的,如同一座拦河坝,细看起来,又宛如一条硕大的蜈蚣,当时的老百姓有些迷信,为了消灾免祸,虔诚的人们又在桥的南北两端分别修造了鸡公庙,雕刻了公鸡石像,雄踞桥头,镇守着这条神奇的蜈蚣,以保佑这里的人们世代平安。

镇守"蜈蚣”后,人们还修建了桥西的“神仙观"、桥北的仙人庵、桥东的龙子冈、桥南的卧龙冈等,至今古迹尚存,老人们说先辈修这些东西沾到了好风水,让石公桥从明、清朝代以来出了秀才,清代翰林王江敏(又名王以愍)就是石公桥龙子冈人,王江敏17岁中举,27岁中进士,曾在江西、北京为官,著书17卷,留存诗词干首。民国时期的丁国炳,出生于石公桥墟场,早年毕业于北京的学堂,写得一手好书法,操练出一身好武功,据说当时的丁国炳先生为躲避日本兵,手撑一长竹篙纵身跃过一-座瓦房,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清代还考出过进士石钧、石鲸,考出了举人陈锐……石公桥的灵山秀水哺育了古时的名流俊杰,也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精英志士,像对越自卫还击战斗中涌现出来的全国一级战斗英雄何学高,还有老革命原常德地委副书记雷公正和原湖南省人大副主任陈君文同志以及现就职于湖南省委宣传部的熊科文、湖南文理学院的刘孟初等都出生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昔日的石公桥镇,不过是个小小的乡里墟场,虽市井热闹,但商品交易的种类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人民群众围湖造田,开山种地,兴修水利,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区的工商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外出创业者的成绩也十分显著,像从这里走出家门创业的丁碧燕、张勇崎等私人业主在常德城里创办了注册资金数千万元、上亿元的大公司,并把业务经营范围伸展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享誉三湘的商界骄子,他们都是从这块神奇土地上走出去的优秀儿女。

童年时代我听父辈们常讲:要晚辈们好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出力。那时我常常听到村上的干部向村民们灌输:再过几十年农村的日子就好过了,到那时清一色的机械化、电气化。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什么“千里眼”、“顺风耳“……现在,这一切都已成为现实。如今的石公桥镇镇区成“井”字型的街道纵横交错,高层楼房林立两旁,镇区面积成倍扩展,已达2.8平方公里。仙人路、大桥路、马鞍路、建设路等把镇区街道划成多个区块,形成四通八达、整洁规范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医院、商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了经济繁荣、和谐稳定的现代化新型小镇,是家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随着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春雨洗礼,家乡农村的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农民的楼房普及率达80%,乡村公路也基本上水泥硬化,通达每家每户。“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收割机开进了田间地头。家里都装上了电灯电话,彩色电视挂上新居的墙头,90%的农民兄弟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家家购进了冰箱,户户装上了空调,农民进城还开上了自己的家用小轿车,每当我回到家乡,再也看不到当年放牛娃的身影了,见到的都是新农村里乡亲父老的喜笑颜开!

《湖南日报》曾以“桃花源里可耕田”为题内容过我的家乡。现在,家乡美丽了,富裕了。作为家乡的儿子,我为石公桥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自豪!【作者 陈新勇】

[责任编辑:戴坤利] 标签:家乡石公桥 桃花源里可耕田 陈新勇
声明:欢迎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民生在线”和作者姓名。如若违反,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请发送至邮箱:416372203@qq.com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民生在线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
发表日期:2015/01/22 18:03民生在线网友: 127.0.0.1

留言内容....

回复:留言回复...

义祥红木
发宅乡墅
松果装饰
汇美整形
湖南永洁建材有限公司(恒洁卫浴)

图片

点击排行